长江经济带包括九省两市,横跨东部、中部、西部。整体而言,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水平高,文化产业发展水平也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加之上海、武汉两个“设计之都”的带动,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处于全国中上水平。但是区域内部省际差距较大,既有湖北省、上海市创意设计产业发展成熟的省市,也有贵州、云南创意设计产业初步发展的省份。
在长江下游地区,上海“引领效应”明显,各省份创意设计产业齐头并进。上海、杭州、南京等综合创新能力强的长三角城市,创意设计产业发展水平高、市场更为成熟。例如早在2014年南京市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增加值就超越文化制造业,成为文化产业十大门类的第一大门类;苏州从2012年开始举办每年一届的“中国苏州文化创意设计产业交易博览会”,大大激发了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活力。大量聚集在长三角的优秀设计企业,其影响力辐射到整个上游地区,是安徽、江西发展创意设计产业的榜样力量。2017年4月27日,华东版权登记大厅在上海正式揭牌运营,为上游地区的创新设计企业提供高效便捷、专业全面的一站式版权服务,这是中国版权保护中心将国家级版权公共服务向重点地区延伸的重要窗口,也是长三角城市推进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在长江中游地区,湖北省创意设计产业处于领先地位,湖南省则处在起步发展阶段。武汉是九省通衢之地,高校聚集,区位和人才优势明显,是中游地区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示范城市。湖南省的创意设计产业发展不充分,增速低,文化创意设计产业是短板。2017年,湖南省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比上年只增长9.5%,(文化休闲娱乐服务业比上年增长29.6%);与全国相比,其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占比仅为6%,比全国水平低了6.9个百分点。
在长江上游地区,四川省和重庆市的创意设计产业发展相对突出,云南、贵州发展水平低。2016年,四川省的文化产业年均增速11%,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创意设计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成都创意设计周”等大型文创设计展会逐渐形成品牌,推动四川省在区域创意设计产业发展上发挥榜样作用。重庆市的创意设计紧随四川步伐,截至2017年,全市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类产业增加值达142.94亿元,占比21.6%,已成为贡献最大的行业。云南省出台《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重点推动创意设计在“金、木、土、石、布”为代表的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中的应用,以云南建水县的紫陶产业为代表。贵州省强力打造“多彩贵州非遗村”,挖掘非遗、旅游、文化资源,形成了“深度挖掘—创意设计—金融助力—资本护航—平台销售”的发展链条。
重点城市发展态势分析
1. 上海:创意设计助推“三都”建设
创意设计产业的GDP贡献突出。创意产业已经成为上海市的支柱性产业,其中,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势头有增无减。2016年上海市的文化创意产业总产出10432.89亿元,比上一年增长10.2%;增加值达到3310亿人民币,占GDP的12.1%。其中创意设计产业增加值超过2000亿元,在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中的占比超过60%,占上海市GDP比重超过7.3%,设计产业产值和增加值均位列全国各省市第一。
为进一步发挥创意与设计业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先导和引领作用,加快推进上海“三都”建设(国际设计之都、时尚之都、品牌之都),上海市成立了市级政府和区级政府两级层面的文化产业领导小组,制定相关政策。从2012年开始,每年文化产业投资资金达到6亿人民币,支持项目200—300个。2014年1月上海市出台《上海市设计之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提出建设充满活力的创新型城市、创建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塑造时尚魅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发展目标。2017年1月发布《上海创意与设计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对创意设计产业发展做出详细指导;2017年12月,上海市发布《关于加快本市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上海文创50条”),明确指出做强工业设计、做优建筑设计、做大服务设计、推进交互式设计理念提升和手段创新。强化创意设计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提高创意设计产业整体效益和国际竞争力。
上海市在政策制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人才培育、国际合作、知名活动的打造以及城市更新等方面不断推进创意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设计已经成为相关产业发展的黏合剂,成为促进上海产业转型升级、城市更新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驱动力。
“一轴两河多圈”的产业园区布局。上海市的文化创意产业呈现“一轴两河多圈”的空间布局,“一轴”指延安路城市发展轴,包括800秀、八号桥、张江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两河”指黄浦江和苏州河沿线上,聚集着创邑河创意产业园、江南智造、上海时尚产业园等以创意设计为主的园区。“多圈”是指在全市范围内出现不同功能的创意设计产业集聚,如环同济设计创意产业集聚区。
上海市部分创意设计园区名单
上海创意设计园区涉及工业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服装设计、产品设计、广告设计等多方面。据统计,上海各类文创园区230个,众创空间约450家,以上海国际设计中心、八号桥、设计工厂、M50创意园等为代表。创意产业园吸引了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入园,累计吸引了百亿元社会资本参与建设,推动着上海设计产品走向海外和城市品牌的建设。同时,这些不同行业的创意园区为上海市开展各类设计展、艺术节、音乐节等活动提供了充足的场地资源,借助各类活动活跃园区的创意氛围。
建筑设计和时尚创意是重点领域。建筑设计、时尚创意是上海创意设计产业发展较为突出的领域。从总量结构来看,2015年总产出超出千亿元的产业有4个,建筑设计是其中之一;超过500亿元的产业有3个,时尚创意业是其中之一。这几个快速发展的领域与上海建设国际设计之都、时尚之都的目标相契合。
早在2011年,上海市建筑行业甲级设计资质名单就有372家;2014年,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收购了纽约威尔逊室内设计工作室,是拓宽我国建筑设计走向全球市场的重要一步;2017年被誉为中国室内设计发展“风向标”的中国室内设计周移师上海,与上海国际室内设计节合并举办,推动上海建筑设计发展更上一层;2018年,被授予“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的企业有7家。此外,上海市不断深化国有建筑设计企业改革创新,加强与国际室内建筑师/设计师团体联盟(IFI)等组织的深度合作,推进本市建筑设计水平的提升。
作为一座国际性大都市,上海在发展时尚创意产业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文化多元,思想新潮。上海市以环东华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上海国际时尚中心、尚街LOFT、时尚谷等地为发展平台,不断提升上海时装周、上海高级定制周、MODE上海服装服饰展等重点活动的影响力。2017年,仅上海长宁区的时尚创意企业就实现税收49.88亿元,同比增长达到19.43%。糖心vlog入口
2. 武汉:创意人才和工程设计是制胜法宝
创意设计产业总体发展迅速。近年,武汉不断探索创新文化产业发展模式,创意设计行业快速发展。2017年武汉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619.10亿元,比上年增长29.7%,占GDP比重4.62%,比上年提高0.61%。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武汉的创意设计产业同样取得了重大成绩,2016年,创意设计服务业营收和增加值分别保持19.9%和26.5%的高增长。其中,多媒体、动漫游戏软件开发类设计行业,实现营收105.36亿元,同比增长49.7%。2017年,以铁四院、中南市政设计院为主力的建筑设计业营业收入380.29亿元,比上年增长8.1%。同年,武汉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成功加入全球创意城市网络,成为继深圳、上海、北京之后中国第四个“设计之都”。此外,武汉设计双年展、工程设计产业“1111”行动计划、全国第一批纺织服装创意设计示范园区红T时尚创意街区等创意设计项目,不断提升着武汉“设计之都”的品牌影响力。
创意设计园区与高校合作紧密。武汉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最为密集的城市之一,高校数量80多所,仅次于北京,大学生数量100多万,居全球城市第一。丰富的高校资源为创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提供了人才支撑。除了按照传统方式,把老旧工厂改造为创意产业园区外,武汉市积极与高校合作,搭建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平台,充分利用高校人才资源和园区平台推进创意设计产业发展。例如湖北美术学院设计展示区、武汉纺织大学服装汉工厂、武汉地质大学光谷珠宝园、武汉大学珞珈创意园、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园等。
武汉市部分创意设计园区名单
目前武汉市的创意产业园区形成了“以东湖开发区为核心,以中心城区为主体,以远城区为依托”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空间布局,园区涉及工业设计、工程设计、服装设计、动漫设计、艺术设计、传媒设计等诸多方面。文化创意产业从业人员数从2012年的8万人左右上升到2016年的50万人以上。可见,数量庞大的高素质的人才资源是推动武汉市发展创意设计产业的最大优势之一。
工程设计处于行业领先地位。在工程设计领域,武汉的桥梁设计水平一流,在世界上声誉显著。20世纪50年代,国家在武汉市武昌区成立了一大批大型工业设计单位,这些机构不断壮大并发展成为创意设计单位,形成了如中铁大桥院、铁四院、湖北省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中南建筑设计院、武船集团等一系列领头企业。据统计,仅武昌区就有429家研发设计企业,这些企业设计了铁路、桥梁、机械、电力、机械、水利等数十个行业。
武汉有着“建桥之都”的美称,形成了从桥梁设计、施工到钢梁制造完整的造桥产业链。长江上七成以上的大桥、国内首座跨海大桥、国内首座公铁两用跨海大桥、世界跨度最大的公铁两用大桥等均是武汉设计。2018年,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的港珠澳大桥建成,其中,武汉的近20家企业曾担任设计和修建过程中60%以上的工作量。目前,武汉市现有工程设计企业数量497家、从业人数7.28万人,营业收入131.94亿美元,工程设计综合实力强硬,是武汉市发展创意设计产业的头部领域。
企业自主发力,共同推进创意设计产业进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专业的指导,武汉持续开展针对中小型文化创意企业的培训工作,把文化产业专家、优秀行业代表、相关协会代表汇聚在一起,为各类文化设计企业提供专业的服务指导,解决园区、企业发展的实际问题。在园区层面,提供专业培训服务的创意产业园区数量不断增加,如红T时尚创意街区,链接国际国内时尚设计领域专家、时尚学院为创业企业提供线上线下各类培训300余场,年培训3000人次。园区曾特邀请意大利知名橱窗设计师Giorgio Cignacco来武汉长江文创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展时尚陈列设计课程。在企业层面,诸多企业也逐渐自发开展内部培训工作,或是提供面向市场的专业培训业务,例如武汉艺画开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精品原创动画作为切入点进行IP全产业链运营的泛娱乐公司,公司开展面向企业层面根据不同需求定制培训,高端人群交流的沙龙座谈,以及跨界培训。当地知名的知音号则通过网络培训、线下全员培训、外派培训、基础培训等诸多方式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随着创意设计与文旅融合日益密切,目前,武汉的文化创意企业之间形成了良好的行业交流和学习氛围。创意设计企业通过培训、行业交流,不仅加强了企业自身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也收获了更多合作渠道和机会。企业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行业间的互学互鉴成为驱动武汉创意设计产业进步重要动力。
3. 成都:创意设计与旅游和音乐产业融合显著
创意旅游产品打造网红城市。2019年“五一”假期,四川省旅游总收入382.83亿元,接待游客总数4322.87万人,均为全国第一。其中,成都市旅游总收入212.02亿元,共接待游客1335.3万人次,并且成都游客人均消费达到1587.8元/日,全国领先。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市场超预期繁荣发展,成都这座“网红城市”的贡献功不可没。
成都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多样,而让成都成为一座热门的旅游网红城市的正是这些融入设计思维,富有创意的文化旅游产品。更新的历史文化街区、不同主题的游乐公园、改造或新建文化产业园区、创意旅游演出等旅游产品都充满创意元素,设计上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把创意和产品特色发挥到极致,让旅游产品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水平。如宽窄巷子、锦里、国色天香乐园、音乐剧《金沙》等都成为成都旅游的名片。值得一提的是成都的夜游经济,夜市、夜食、夜展、夜秀、夜节等对场景对游客有着强大的吸引力,成都各大景区不断创新夜间游玩项目,通过设计灯光秀、夜间集市、夜游路线等措施,增加游客夜间旅游体验,如339光电烟火秀、夜游锦江等。
创意设计助推音乐产业。成都的音乐产业发展迅速,音乐园区、音乐人才、大牌音乐企业、音乐厂牌云集,2017年,成都音乐产业总产值达326.95亿元,同比增长18.45%,占全国音乐产业的总产值近10%。目前,成都市已经打造了4个音乐产业园区,5个音乐小镇。其中东郊记忆音乐公园是2013年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批准挂牌的四川国家音乐产业基地,也是中西部地区的唯一的音乐产业基地。该基地由原国营红光电子管厂旧址改建而成,在改造过程中,项目聘请了国内著名设计师刘家琨为总设计师,并邀请了国内知名建筑师对园内单体建筑进行专项设计,设计改建后的园区成为以音乐为核心,集演出、美术、摄影等文化形态为一体的创意园区。梵木创艺区更是定位于“创意设计+音乐产业”的双产业链发展模式,以创意设计为内驱力,形成了成都原创音乐、两岸原创音乐以及藏羌彝音乐为主的产业特色。
成都繁荣的音乐演出离不开舞美设计的助力,成功的演唱会、音乐节、livehouse等演出都有着优秀的舞台、灯光设计。如2019年5月在成都举办的BBF比特节拍音乐节(BIT&BEAT FESTIVAL)是5G时代的首个音乐节,舞美灯光设计充满科技感,5G网络全覆盖,全景移动直播、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最新科技元素成为设计亮点。此外,创意设计成为沟通音乐产业与非遗、动漫、影视等领域的桥梁,在拓宽音乐产业范围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本文为新元新经济智库研究成果,受篇幅所限只刊发部分内容。如有进一步需要可联系新元新经济智库沟通。媒体如有采用,请注明出处。】